“健康是 1,其他都是后面的 0”,这一深刻论断,精准揭示了健康在个人价值实现、家庭幸福美满、国家发展进步中的基础性、战略性地位。当前,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—— 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 78.2 岁,婴儿死亡率降至 4.9‰,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。但与此同时,慢性病发病率上升、青少年体质下降、人口老龄化加速等新挑战,也让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应对人口结构转型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在《“健康中国 2030” 规划纲要》引领下,健康中国四期战略深化实施,以 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” 的体系变革为核心,重塑公共卫生治理范式,用制度创新、文化传承、科技赋能的 “组合拳”,为全民全周期健康筑牢屏障,也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 “中国方案”。
制度创新是健康中国四期的 “压舱石”,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健康领域核心难题。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,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深化,通过 “县乡联动、乡村一体” 的服务网络构建,实现 90% 的常见病在县域内解决,让基层群众 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不出县”;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常态化推进,多轮集采覆盖常见病、慢性病用药,平均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50% 以上,有效缓解 “看病贵” 痛点。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,各地积极探索特色实践:北京以 “健康细胞工程” 为抓手,打造覆盖社区、校园、企业的 15 分钟健身圈,让运动健身融入日常;上海率先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,构建 “预防 - 干预 - 治疗” 全链条心理服务体系,为民众心理健康保驾护航。而健康扶贫工程的全面覆盖,更是让所有贫困县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红利,从根本上阻断 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 的链条,彰显社会主义制度 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 的优越性。
展开剩余57%文化传承是健康中国四期的 “精气神”,让传统健康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。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计划深入推进,全国 86.7% 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,针灸、推拿、中药调理等传统疗法成为民众防治常见病的重要选择;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方式走进校园、社区,成为青少年强身健体、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热门选择。各地还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:杭州举办 “健康文化市集”,将中医义诊、养生茶品鉴、传统健身教学融为一体,让健康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民众;成都推出 “中医夜市”,在繁华商圈设置中医体验摊位,吸引年轻人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,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的时尚潮流。这种 “传统与现代交融” 的健康文化培育,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健康基因,更让全民健康素养在文化浸润中持续提升。
科技赋能是健康中国四期的 “加速器”,推动健康服务迈入数字化、智能化新时代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,通过影像识别、病历分析等技术,为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精准诊疗支持,年服务量超 2 亿人次,有效弥补基层医疗人才短板;可穿戴健康设备用户突破 4 亿,智能手环、血压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心率、睡眠、血压等数据,日均生成的健康数据规模相当于 100 个国家图书馆藏量,让民众实现 “居家健康监测、异常及时预警”。而 “互联网 + 医疗” 的深度融合,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 —— 远程会诊让偏远地区患者能直接对接三甲医院专家,在线问诊平台 24 小时响应民众健康咨询,药品配送服务实现 “线上开方、线下送药”,构建起 “随时随地享健康” 的数字化服务网络。
健康中国四期的实践成果,不仅惠及国内民众,更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展现中国担当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:“中国的健康覆盖改革正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经验。”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进程中,中国疫苗已惠及 120 多个国家,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关键力量;16 个国家的健康城市项目采纳中国标准,将 “健康细胞工程”“分级诊疗” 等中国经验应用于本土实践。这种从全球健康治理 “受益者” 到 “贡献者” 的角色转变,正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的生动体现。
面向 2035 年,健康中国建设的蓝图愈发清晰: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将达 100%,让每个人都能便捷享受运动空间;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 28% 以下,让医疗费用负担更轻;人人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,从新生儿保健到老年康养,健康保障贯穿人生每个阶段。当清晨公园里晨练者的身影、医院体检中心里群众的笑脸、实验室里医疗技术突破的捷报,都成为健康中国四期的时代注脚时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一个 “人人健康、家家幸福” 的健康中国,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坚实、更温暖的力量,让 14 亿多中国人民以更健康、更昂扬的姿态,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发布于:河南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