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定这个人物,在《三国演义》以及大多数三国相关的影视剧、游戏中并未露面,因此要寻找他的形象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便找到了与他身份气质较为相符的头像,那也只能勉强代替一下。尽管如此,通过各类史料中的记载,我们依然可以勾画出杨定的历史轮廓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豪族到一度登上权力巅峰,再到迅速跌落的命运轨迹,杨定的生平堪称一出波澜壮阔的悲剧。
汉末的大家族大体分为两类:一种是世代传承、学识渊博的士族,这些家族世代能培养出众多二千石级别的官员;另一类则是拥有庞大财富与强大军队,但却缺乏学问传承和名将辈出的地方豪族。士族普遍看不起这些豪族,认为他们不过是身无长物、依靠武力和财富谋取一时之利。
董卓便属于这类后者,他出生于凉州的一个普通官员家庭,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凉州陇西郡的地方豪族。他手下的将领大多出身低微,比如郭汜,他本是一个盗马贼。然而,他手下也有几位出自大家族的人,其中段煨与贾诩都出身于凉州的武威士族,虽然段家的声望比贾家要大,但段煨的身份仅仅是太尉段颎的同宗兄弟,而非家族的真正主脉。
展开剩余78%西晋司马彪的《九州春秋》记载,胡轸和杨定同为凉州的知名豪强地主,二人都是凉州范围内的大家族的掌门人物,他们的家族势力要远远超过董卓那种郡级的豪族。杨定,字整修,是西凉系的一个重要人物,在凉州人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。
192年,王允在杀掉董卓后,接受了凉州系三大豪门——段煨、胡轸、杨定的投降。由于胡轸与杨定的声望较高,王允派他们前去劝降自守于陕县的李傕与贾诩军团。然而,王允是士族出身,对这些豪族抱有轻蔑之情,这种态度导致了杨定与胡轸的不满,最终他们倒戈,导致李傕的军团攻入长安并杀死了王允,历史的进程因此发生了变化。
随着李傕和郭汜掌控朝政,他们深知需要依靠这些强大的凉州势力,于是任命胡轸为司隶校尉,虽然胡轸很快因病去世;而杨定则被任命为镇南将军,驻守在长安东南的蓝田。
194年,郭汜和樊稠等人获得了开府设将的权利,这意味着他们三人能共同掌控朝廷用人的大权,李傕、郭汜、樊稠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。杨定则于7月被任命为安西将军,并获得了开府的权利,位列当时权臣第四,高于被排挤在弘农的张济。
然而,随着李傕杀害了樊稠,局势变得更加复杂,郭汜与李傕发生冲突,长安街头一度爆发巷战。杨定也因此感到不安,开始与郭汜合作,图谋挟持献帝,然而这一计划被李傕抢先实施。经过一番斗争,李傕、郭汜与杨定的利益分歧逐渐暴露,最终在195年,献帝被迫迁往弘农。
这时,杨定和郭汜、李傕三人的权力博弈愈加明显,各自心怀不同的野心。献帝在这场角逐中逐渐被束缚在他们的权力游戏之中,而杨定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主动性。
杨定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了权力的顶峰,但他的统治并不稳固。刚开始时,他尚未敢像李傕和郭汜那样为所欲为,显得相对低调。然而,随着他在献帝身边的势力不断扩大,杨定逐渐开始越过礼法,试图削弱献帝的权威,甚至不顾礼法,想要将侍中尹忠调离皇宫,派到自己阵营的后将军府。尽管献帝以婉转的拒绝回应,但杨定的举动无疑是在挑战皇权的底线。
在新丰的这段时间里,杨定通过与杨奉、董承等人结盟,以及在献帝身边建立起自己的“定党”,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。然而,正当他意图进一步加固自己的权力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他的计划。195年10月,郭汜与夏育、杨定的势力发生了激烈冲突,并且企图挟持献帝前往西边。
在这场风波中,献帝未选杨定作为自己的保护者,而是选择了杨奉的营地。杨定与董承不甘心,带领军队前往新丰护送献帝,最终经过激烈的战斗,献帝终于得以脱身。然而,随后的局势逐渐失控,杨定与段煨之间的矛盾升级,致使双方爆发了冲突。
最终,杨定在长时间的攻防战中未能攻破段煨的大营,而段煨始终保持忠诚,未曾表现出任何背叛的迹象。面临无法取胜的局面,杨定等人被迫奉命撤退。此后,杨定试图逃往西南,但途中被郭汜拦截,最终逃亡至荆州,随后被刘表追杀。
杨定的命运虽然跌宕起伏,但他所做的一切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。他的成功,依赖于强大的家族背景和资源,而非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智慧。最终,正是这些缺乏道德约束的行为导致了他迅速的失败。历史无数次证明,道德的缺失往往会直接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,杨定的悲剧便是最鲜明的例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