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眼镜、小胖墩还少了吗?——体育中考改革观察之二
牵动万千考生和家长心弦的体育中考改革,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着。青少年体质长期困境能否因此扭转?那些“小眼镜、小胖墩、小豆芽、小焦虑”等问题,是否有了缓解?
先来看看体育中考满分100分的首次亮相效果如何。
2020年12月,云南省率先将中考体育总分从50分提升至100分,成为全国首个将体育中考分值加码至100分的省份。方案规定,云南体育中考由过去三年一考,调整为每学年两次考试,每学期结合随时考与定时考,最终成绩由初中六个学期考试成绩和各级体育竞赛加分综合确定。
五年来的变化如何?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龙微感慨道:曾经体育课常被挤占,而现在学校和家长们都开始重视体育,家长甚至陪着孩子一起锻炼。改革的初衷,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,发挥体育育人的真正价值。
数据显示,2024年云南省安排大课间活动的学校比例达到93.2%,比2021年提升了18.6个百分点。配合中考体育改革,云南还启动了“壮苗行动计划”,校园里孩子们汗水淋漓,四肢有力,眼睛明亮,笑容灿烂,健康画面逐渐成为常态。
展开剩余74%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中考探索以来,体育分值最初较低。如今云南、河南、深圳等地已纷纷提升至满分100分,体育在中考中的比重明显加大。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表示,体育中考改革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,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轻视体育的教育倾向,强化校园育人的主阵地作用。
那么,那些“小眼镜、小胖墩”等问题真的有缓解吗?
云南省作为中考体育100分的先行者,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且出现多个零近视小学。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因全校500多名学生视力均为5.0以上,成为全国典型,其秘诀广为流传:每天三小时户外运动,学校禁用电子产品。校长孙付标认为,良好习惯的养成,让孩子们上了中学后依然少见近视。云南还有孟连县腊福小学、公信乡戈小学等零近视学校。
江西南昌的体育中考改革也极大调动了学生锻炼积极性,学校进一步丰富体育项目,举办联赛,营造全民参与体育的氛围。2024年,西湖区学生近视率同比下降0.5%,肥胖率降低0.17%。
北京市教育部门在2021年底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考核方案,将四、六、八年级的体质健康纳入中考成绩,促进以考促练。2024年,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间一刻钟体育活动全覆盖,青少年近视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。
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学生正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。延庆区香营学校自2021年起组建“减肥超越班”,覆盖三至八年级,针对减重学生制定个性化档案、饮食和锻炼计划。“减肥超越班”每天安排90分钟定制训练,定期监测体脂,利用成长曲线帮助学生调整心理。校长金岩表示,学生瘦下来后迎考信心满满,全校体质健康优秀率也从2022年的22.7%跃升到2024年的51.1%。
小眼镜少了,小胖墩少了,焦虑也减轻了。江西鹰潭市余江区第四中学家长高淑云说,孩子的成绩不再是她的担忧,反而是心理健康,如今孩子精神状态焕然一新,笑容满面,干什么都精神抖擞。
体育进中考的意义究竟何在?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指出,这不是通过分数给孩子们贴标签,也不是为了选拔运动员,而是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健康与运动的重要性。王宗平也强调,核心目标是引导全社会重新重视体育,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育人理念,这种理念的转变尤为关键。
体育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,撬动着教育理念的革新。过去文化课压力大,体育老师常被调侃“总是病倒”;如今体育老师供不应求,安徽蚌埠甚至出现“体育由数学老师代课”的意外惊喜。
随着越来越多地方强化过程性考核,校园体育进入多元发展新阶段。北京今年春季发布“体育八条”,明确中小学体育课要量质齐升;合肥的阳光体育运动涵盖24个项目,足球实现班级、学校、区、市四级联赛联动。
这根“指挥棒”的引领和溢出效应日益显著。体育生态不仅在校园内形成,更在家庭、学校和社区间协同发力。北京西城区京华实验学校举办亲子互动比赛,重庆各地中小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,家长大手牵小手督促运动习惯养成;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则联合社区和体育俱乐部拓展校外活动空间。
改革也着眼让孩子义务教育阶段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。自2022年起,北京将中考体育现场考试项目由8选3调整为22选4,评分标准只要达到“良好”就能满分,弱化考试压力,更满足个性需求。教委强调,改革旨在突破传统体能考核的局限,建立多维评价体系,突出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实际收获。
许多省市也纷纷引入技能考核,三大球等项目选考一项尤为典型。
曾经孩子们体育课十年如一日只是枯燥的“跑、跳、投”,如今通过中考改革,他们有机会学会至少一项运动技能,找到伴随终生的兴趣。龙微总结道。
(来源:新华社)
发布于:山东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